顔之推叩齒健牙養生法
(1) 顔之推叩齒健牙養生法 北齊文學家顔之推字介,琅邪臨沂(今屬山東)人。
身曆四朝:初仕南朝梁元帝,爲散騎侍郎;後投奔北齊,官至黃門侍郎、平原太守;齊亡人周,爲禦史上士;歸隋後,太子召爲學士。
有《顔氏家訓》傳世,以儒家傳統思想爲立身治家之道。
據史料記載,顔之推曾患牙病,經常疼痛不已。
這使他苦悶不堪,到處求治,吃了不少方劑,但總不能根治。
後來,他看了東晉醫學家葛洪的養生之作《抱樸子》,其中有叩齒防治牙病的方法,決定試驗一下。
于是,他每天早晨起床後就叩齒,堅持一段時間之後,牙痛竟消失了,幣詛,由于持之以恒,牙痛再也沒有複發過。
他爲了讓這個防治牙病的良方得以流傳,還特意將此記載于《顔氏家訓》之中。
牙痛爲許多牙病引起的共同症狀,例如,深度齲齒、急性或慢性牙髓炎、牙周炎等,都可引起牙痛。
而劇烈地牙痛又可引起頭痛、耳痛、頸部痛,影響咀嚼和生活。
中醫學認爲,本症以風熱、胃火引起最爲常見。
屬風熱的,症見牙龈腫脹疼痛,不能咀嚼,腮腫面熱等,治宜疏風清熱;屬胃火的,症見齒痛龈腫、口臭、燥渴、便秘等,治宜清胃瀉火。
俗語雲:“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”。
此方只能解燃眉之急,一般難以根治,稍不注意,又會複發。
故從長計議,仍需強身健齒,使其根絕不病。
顔之推所用叩齒法,可謂良方。
叩齒之法有3種,即輕叩、重叩、輕重交替叩。
牙齒好的,可重叩;牙齒不好的,可輕叩(以自己能聽得見叩齒聲即可),或輕重交替叩。
叩齒時,宜端坐或躺著,閉口閉目,舌頭輕抵上腭,全身放松,心靜神凝,意守丹田,雙手疊放于肚臍處,自然呼吸,先叩臼齒,再叩門齒,各36下,反複3次。
叩畢,將口中津液鼓漱12次,分3次咽下,不可吐掉。
顔之推在《顔氏家訓》中提醒後人,叩齒之時,應注意三點:一是叩齒的時間,以起床後爲好;二是叩齒的次數,以300下爲良;三是叩齒的效果,以天天叩爲佳。
此系經驗之談,可資借鑒。
現代科學研究表明,叩齒可以産生一種生理上的良性刺激,促進牙床、牙龈的血液循環,改善牙龈組織的營養,使牙齒變得堅固而有光澤,並能延緩老年人的牙齒松動和脫落。
同時,對牙病患者也是一種很好的輔助療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