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已經對醫院有了恐懼怎麽辦?
寶寶已經對醫院有了恐懼怎麽辦? 2歲以下的寶寶99%都不會乖乖聽話,爲了讓寶寶合作通常會采取兩種行動,一是固定板,用來固定四肢、限制動作;二是依治療需求使用局部或全身麻醉。
2—4歲的寶寶比較能夠溝通,這時用循循善誘、哄騙或是恐嚇的手段,大多可以奏效。
但假若寶寶之前曾在別間牙科診所看過,心裏已留下不好的印象,即使再換去別家牙科,寶寶也不願意再去看了。
此時建議家長們要有耐心,多陪寶寶幾個的療程,讓孩子知道不管他再怎麽耍賴、逃避,也是沒有用的,您會發現,只要用對方法、堅持立場,其實孩子是可以溝通的。
家長要信任醫生 醫生對寶寶實施牙齒治療時,家長要對醫生有充分的信任,不要過多地參與治療過程。
事實上,80%的牙科醫生都不希望在治療過程中,有家長在一邊陪同就診。
這就好比在幼兒園一樣,如果有家長在旁邊給予孩子過多的關注,孩子就會變得很“嬌氣”,有時反而不利于治療。
現在的兒童牙科一般都設置有透明玻璃的診室,醫生給孩子做保健和治療時,家長完全可以在室外等候,沒有必要一定要站在醫生旁邊,在孩子的視線裏。
看牙醫,父母要做榜樣 爲了讓孩子不怕看牙,父母在自己定期洗牙或做口腔保健時,也可以帶著自己的孩子一同前往,讓他們也坐上牙椅,摸摸看看自己的牙齒,更多地了解口腔保健的信息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父母平時做什麽,怎麽做,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。
作爲負責任的父母,不僅要關愛孩子的口腔健康,自己也要注意口腔衛生,堅持早晚刷牙,飯後漱口,有牙病及時到醫院診治,然後要求孩子也跟你一樣。
相信有了父母做榜樣,孩子的良好習慣會很快養成。
不可忽視的兒童牙齒外傷 曾經有一位小朋友被送到醫院時,上嘴唇腫脹,還發著燒。
經過醫生檢查,發現他的前門牙已經變色,並有些松動了,可是這顆牙既無齲齒也沒有牙體的缺損,這炎症是怎麽造成的呢?在醫生詳細地追逆病史後,才由孩子的姥姥想起,孩子八歲時曾磕碰過這顆牙,而現在孩子已經十二歲了。